眼下,全国小麦由南向北梯次成熟,多地相继开镰收割。5月18日,农业农村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小麦跨区机收及“三夏”机械化生产工作,强调常抓不懈机收减损,加强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此前的5月9日,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烘干能力基本满足全国粮食产地烘干需求。
有种粮农民打比方说,过去自家烘干是让粮食“晒太阳”,受天气、场所制约多;现代化的烘干设备则是给粮食用上“吹风机”,高效快捷。目前,中国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情况如何?怎样补短板、提能力?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得亏烘干及时跟上,不然损失可大了。”聊起去年夏收,广东省雷州市源泰米业负责人吴坚表示,去年当地多次经历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6月中旬开始收割的水稻含水量很高,如果不及时烘干,很容易发霉。那阵子,公司十几台烘干机每天24小时运转,高峰期延长了十多天,确保了抢收的早稻及时烘干入库。
广东高温多湿,夏收季节雨水偏多,粮食烘干需求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的人介绍,2021年以来,广东连续两年共投入4亿元支持烘干项目建设,去年新建的一批烘干中心新增日烘干能力达1.72万吨,有效提升了粮食烘干应急能力,减少霉变损耗。今年,广东将进一步围绕粮食烘干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谢奇珍表示,在中国南方不少水稻主产区,刚收获的稻谷水分达30%以上,高温天气下这种状态的稻谷24小时内就会出现霉变情况。长期以来,农民多以传统方式在马路、晒场晾晒粮食,易受天气影响,且存在虫害鼠害损失大、粮食易受污染、晾晒场地不足等问题。“与传统晾晒比,机械化烘干作业能有效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既减少产后损失,也提升粮食成色和品质。”谢奇珍说。
数据显示,在中国粮食储藏环节,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储粮比例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50%。由于处理不及时或储藏加工不当,中国粮食在产后损耗严重,尤其是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
“为推进节粮减损,中国近年大力推动粮食烘干机械化,目前全国使用的粮食烘干机约13万台(套),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不少挑战,部分地区还存在设施装备总量不足、技术水平不高、设施与装备不配套等问题,烘干服务还不能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亟须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谢奇珍说。
围绕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此次出台的《意见》提出,聚焦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需要,优化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布局,补齐粮食烘干设施装备短板,提升粮食产后处理保障服务水平,切实降低粮食产后灾后损失。
“相较以往,新出台的政策不仅重视‘产后损失’,而且突出降低粮食灾后损失,提升应急烘干作业能力。”谢奇珍说,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区域性、阶段性的汛情对一些地方造成了不小影响,粮食灾后损失较重。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布局更多的粮食烘干设施装备,既满足平常烘干需求,也保证在遇到自然灾害时烘干服务跟得上。
根据政策规划,今后将构建烘干点与烘干中心相结合的粮食产地烘干体系。其中,烘干点建设内容有粮食烘干机和配套的清选机、皮带输送机、提升机、除尘系统和烘干厂区房等,主要以南方稻谷为烘干对象,配备批次处理量50吨以下的单套循环式烘干机。烘干中心建设内容有粮食烘干机和配套的清选机、烘前仓、烘后仓、皮带输送机、提升机、除尘系统、储粮设施以及烘干厂区房等,其中,配备组合式循环式烘干机的,批次处理量应50吨以上;配备连续式烘干机的,日处理量应100吨以上。
“烘干点的规模比较小,服务面积一般在500亩以下,配备单台烘干套设备即可。烘干中心除了烘干设备外,往往还有相配套的仓库等设施,服务面积从几千亩到几万亩不等。”谢奇珍说,此次文件根据不同粮食品种生产情况和补足粮食产地烘干能力的需要,对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华南等6大地区粮食烘干中心(点)进行差异化布局,在充分满足各地需求的同时有助于逐步提升烘干设备利用效能。
扩大规模,也提升质量。中国将发展节能高效绿色技术与装备,因地制宜采用热泵、电加热、生物质燃料、天然气和太阳能等热源,推进对现有粮食烘干机进行环保节能升级改造;加快信息化技术与烘干储粮设施装备相融合,提高烘干设施装备智能化水平。
“我们正推进粮食烘干燃煤热源更新改造,村里多台烘干设备开始用上空气源热泵。”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蒋一村党总支书记帅斌介绍,改造后的烘干机仅烘干一季水稻就能节省燃料成本10多万元。另外,借助智能化控制管理系统,水稻含水量到达设定值后,烘干机会自动停止作业,较以往节省了80%左右的人工成本。
加快提升粮食产地烘干能力,一些现实问题仍需着力解决,平衡成本与收益是其中之一。
谢奇珍介绍,粮食烘干设施建设需要充分的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其实现更可持续发展。但有两大成本问题需要我们来关注,一是初期成本,建设一个日烘干能力60吨的普通烘干中心(约可满足3000亩粮食种植培养面积的烘干需要),包括购机、用地、地面硬化、配套库房设施、电力改造等成本,共计约130余万元,前期投入较大。二是后期运行成本,粮食烘干大多分布在在夏收和秋收两季,如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烘干1吨粮食的各项成本高达100多元;若采用电作为能源,办理用电增容也较困难。
针对问题,《意见》除了提出发展节能高效绿色技术与装备,推动降低用能成本以及通过优化布局并引导粮食烘干作业服务向油菜等经济作物扩展,提高设施装备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还明确在用电用气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扩大补贴范围,按规定按程序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
“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湖北出台专项政策,对粮食烘干实行10%左右的叠加补贴,我们当地进一步整合社会化资金,按照每年烘干粮食数量实行每吨平均15至25元标准再叠加补贴,充分激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湖北省荆门钟祥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发展中心四级调研员万正美说。
用地难是另一大挑战。据介绍,烘干机占地面积较大,再加上配套基础设施,按照日烘干能力60吨的普通烘干中心来测算,通常要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而粮食烘干和仓储用地性质一般为建设用地,存在用地指标少、申请办理难度大、程序繁杂等问题,直接影响粮食产地烘干能力的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本次文件强化了多部门协调合作解决现实问题,联合出台《意见》的6部门中就有自然资源部,在用地方面做了详细的部署安排。”谢奇珍说,《意见》提出对于直接依附于作物种植主业,必须与主业同步建设,无法分割独立存在的烘干晾晒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并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用于粮食烘干中心(点)建设,这些措施有助于加快解决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用地难问题。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接下来,将成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电力、燃气、石油、石化等单位参与的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记者邱海峰)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全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新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顶配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怎么样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